全国热线
0371-55689707
首页 > 新闻动态 > 家易合科普 > 正文

每一个对社交恐惧的人,往往都受过关系的伤!

家易合科普2022-08-04


内向和社交恐惧症有什么区别?

有很多人误把内向和社恐划等号。婉晴心理教育在这里提示大家,社恐是神经症的一种,已经影响到了患者的正常生活

01
一位“假社恐”患者的故事
有一位朋友,非常抗拒社交,自诩有“社交恐惧症”只要一下班就宅在家里,不到迫不得已,绝不主动联系别人。
但是因为疫情,她被迫居家隔离办公一个月,这让她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
小区解封后,她破天荒地约了几位朋友驱车去郊外看风景,隔天还兴致勃勃地去同事家做饭吃。
换作以前,她根本不可能参加这种高强度的社交。但这次和朋友们一起聊聊八卦、吃吃美食,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和愉悦。
她感叹道:原来自己没那么社恐!!!
近些年来,我们一直在谈「社交恐惧」,
但其实,很多人真正恐惧的不是社交,而是恐惧被人、被关系的伤害为了避免伤害,干脆就回避了社交这件事。
02

为什么关系会伤人

曾有位恐惧社交的患者,讲过这样一个经历。
因为先天遗传,在初中时她就长了很多白头发,经常被人嘲笑,还被她起了个绰号——“白发魔女”。
连最好的朋友,也会这样叫她。后来,她实在忍受不了别人异样的眼光,跟爸爸打电话,讲了自己的痛苦,哭得非常厉害。
但没想到,电话那边的爸爸,只是不耐烦地讲了一句:嫌丑就去染呗,至于这么介意吗?
这句轻飘飘的回答,让她失落到极点,至今难忘
她把爸爸当作最亲密的人,敞开了自己心底最自卑的地方,但是得到的不是重视,而是嫌弃。
这种失望和伤害太深刻了,延续到她对其他关系的认知——

至亲之人尚且如此,陌生人就更不能信任了。

直到现在,她仍不敢在在人群中脱掉帽子。也非常惧怕交朋友这件事。

03

抗拒社交,本质上是对关系的警惕

因为缺乏信任,所以时刻考察,时刻紧绷,常常失望这样的心累,使得人们很难去建立一段关系。

于是,为了让自己的内心宁静一些安全一些,就会蜷缩着,把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

在自己和他人之间竖了一道墙,尽可能减少自己和人的交往。

把自己置身于孤独的境地。

但封闭并不能解决问题,相反,封闭导致孤独,孤独带来内耗。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

原始的生命力都带着攻击性,需要展现在关系中,被关系所驯服。

当这种攻击性,无处施展,只能返回来“攻击”自己。

这就是所谓的“内耗”。


婉晴心理教育建议:修复内耗,尝试建立关系


有一个比较实际的方法是:

试着去建立一些自己尚能承受、有基本善意的人际关系。

当适应了和人相处的环境,在互动中能够体验到愉悦感,胜过了孤独产生的黑暗。

这就是疗愈的过程。

而当疗愈发生,就会逐渐在内心建立起两种信任感。

1、对自己的信任。

当能在关系互动中,获得真实的、舒适的体验时,便会慢慢相信:

哪怕自己会在关系里展现出不好的一面,但并不会轻易被对方嫌弃

因为自己本身,是被接纳、被看见的。

2、对关系的信任。

当能逐渐在关系中得到一些滋养时,我们便会从中找到流动的能量。
这一份能量,会让我们开始慢慢减少对社交的失望。
因为在真实的人际关系中,我们会逐渐发现:
某些绝不完美、甚至未必及格的人际交往,仍然会带给自己一些满足。
有一天你会明白:
当一个人的生命动力,没有得到回应,失望多了就会变成绝境。
然而,当你内心充满力量,能够敞开心扉接纳自己,接纳别人,属于你的生命之花就会绽放。
即使是平凡的、有些失望的关系,也可以是很好的体验。
世界万物都在治愈你,只有你不肯放过你自己。




人际关系可以帮你体验幸福感

婉晴心理教育温馨提示:对人际的渴望,是人类最根本的渴求之一。
回避它,压榨它,只会让我们越来越损耗自己的能量,也会让我们感到越来越累。
对社交的回避,往往来自于对关系的失望和不信任:

有的因为父母从未看见和接纳过自己


有的因为总在朋友那得到负面的反馈;


有的因为曾被同学、同事无情嘲笑过……

亚里士多德说:人是群居动物,需要社会关系。

只是一旦体验到被否定、被忽视、被伤害的感受,便想要缩回到一个人的世界中。

相反,去和喜欢的人在一起,可以越来越享受。因为有联结的产生,便意味着关系的建立。
而关系的建立,便意味着你的能量得到了释放,而你也能吸收到更多的能量。
当一个人努力做一件事或真心关爱一个人时,幸福便悄悄来临了。
在这里,也祝福有缘能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在关系相处中,多多体会幸福感
-------------婉晴心理教育寄语-------------

封闭自己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良药,相反,只会导致更大的孤独和绝望。

每一个对社交关系恐惧的孩子,内心都渴望被看见、被拥抱!




免费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