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家长的行为会映射出孩子的行为习惯。
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正因作为执笔者的父母在纸上渲染、勾画,才使孩子有了截然不同的模样。
《人民日报》曾经总结了一份不合格父母行为自查表:
1、给孩子特殊待遇
2、孩子犯错当面袒护
3、过分注意孩子
4、轻易满足不合理要求
5、允许孩子懒散
6、对孩子央求
7、包办替代
8、大惊小怪
9、剥夺独立
10、害怕哭闹
当孩子出现问题,往往是作为源头的家庭教育出了问题。
孩子不尊重父母,父母肯定过度溺爱,无原则给予;
孩子喜欢讨好别人,父母肯定喜欢情感绑架,强调自己为孩子付出了多少;
孩子不讲道理,父母肯定独断,缺乏耐心......
每一位“熊孩子”的背后,都站着“熊爸妈”,家庭教育影响孩子的一生,父母责无旁贷。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能力和自信心,然而,如果教育方式不当或者给予孩子过多的负面评价,可能会导致孩子自卑。
《心理访谈》中33岁的女孩范金成,大学毕业十年,一直在家中啃老。
在被问为什么不出去工作时,女孩绝望地答:“他们折断了我的翅膀,却还怪我不会飞。”
原来从小到大,范金成在父母那里从来没有得到过一点支持和鼓励。
做一次饭,母亲说,真难吃,做个饭都不会!
亲手设计的鞋子,被父母怼,有啥用呀?啥也干不了!
想创业,父母戏谑,你要能成事儿,我给你跪下,你如果成事了,狗都成事了!
在父母的长期打击下,范金成怯懦自卑,干啥啥不行。
心理学家苏珊·佛沃德在《原生家庭》里写道:
“来自父母打击所造成的伤害效果,不止是当下。它贯穿岁月,像一根针一样,深扎在子女的心头。”
一些父母可能会觉得,我是为了孩子好,才不时敲打他。
殊不知,这些负面暗示已经深深植入孩子的潜意识,慢慢改变了孩子的行为。
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我们不能做伤害孩子最深的人。
无论父母赚多少钱,取得多大的荣誉,都比不上教育好自己孩子的荣光。
惯子如杀子
每个家长都希望能给孩子最好的,想让孩子的人生顺遂一点,但是过度的溺爱,可能会让孩子走上歧途。
曾遇到过一个孩子小帅,小时候小帅一直跟爷爷奶奶生活,读小学才回到城里父母的身边。
由于父亲远在几千里之外的地方上班,一年回家的次数有限。
母亲总觉得对不起孩子,欠孩子什么,因此总有一种补偿心理。
对孩子的成长几乎是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尤其是物质方面的要求。
读三年级的时候,小帅由原来很温顺的小帅哥逐渐变成了小霸王。
妈妈满足不了他的需求,动辄发脾气,扬言不写作业,不上学,甚至要离家出走。
由于过分溺爱,母亲对小帅的这些不良习气已司空见惯,总觉的顺一顺就过了,树大自然直,等孩子长大了,也许就懂事了。
所以这位母亲总是忍气吞声,息事宁人。
小帅当时的成绩可想而知,尽管没有处在班里的倒数,但在他妈妈的思想里,考不考大学并不重要。
当下的社会,不是有大学文凭就一定能成才,只要孩子每天放学能安安全全地回家,能够健健康康地长大就行了。
可是小帅的要求越来越多,甚至当妈妈无法满足他时,还会对妈妈大打出手,妈妈为此十分难过。
家长通过溺爱教育出来的孩子都有一颗贪婪的心,孩子的欲望就像一个无底洞,无论家长给予孩子多少爱心,都无法令他得到满足。
最后,家庭就没有什么温暖可言了,百般依顺、妥协、委曲求全,换来的不是孩子对你的感恩。
而是他用各种手段来要挟你,制约你,以此来达到他的目的!
教育专家李玫瑾教授说过:
“孩子3岁你不满足他的要求,他最多就是满地打滚;可当他15岁时,他可能会自残、自杀、和你争吵;但当他20岁时,可能会怨恨你,甚至攻击你。”
对孩子不能过度溺爱,在一些不合理要求上,家长也要及时纠正孩子,给孩子正向的引导。
父母之爱子则为其计深远,在孩子的问题上,对每个家庭都是大事!
但很多父母对孩子的干预过多,让孩子丧失了独立性,遇到一点问题都不能解决,需要父母全权负责。
父母对孩子干涉过多的后果,直接表现就是,你让我做什么我都不开心,但是我我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
尤其随着年龄增长,这种表现会越来越明显。叛逆只是在青春期吗?不,干涉过多会一直存在,而且会严重影响亲子关系。
心理学家李雪说过: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
想象一下,等你到三十多岁,父母还在不断干涉你的生活,美其名曰为你好,找了一份你不喜欢的工作,娶了或者嫁了一个你不喜欢的对象。
结果就是带来无穷无尽地吵架和反抗,这种情况下的孩子,做什么都是不情不愿的,最后变成一个妈宝男或者妈宝女。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总会有遇到困境的时候,父母不可能一直将孩子护在羽翼之下,孩子总要有独立面对的时候。
女生小雅自述,她每天从小雅几点起床、吃饭、喝水、穿衣,她的妈妈都要过问,甚至做为一个28岁的成年人,下班晚一点回家都会接到母亲一个又一个的询问电话。
小雅也习惯妈妈每天都把事情安排好,但一天妈妈生病了,没有过问她的事情,小雅那天就过得一团糟。
其实,很多父母都会犯这样的错误,他们误以为自己是在关心孩子,为孩子遮风挡雨。实际上,这已经扼杀了孩子的天分。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如果家长过多地干预,可能会压抑孩子的个性和创造力,使其失去展示自己独特思想的机会。
适度的干预是必要的,但过多的干预可能会对孩子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家长应该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和空间,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作家刘娜曾说:“我们都是第一次当父母,但我们已不是第一天当父母。我们可以一段时间总犯错,总是做得不够好,但我们不能一辈子活在恶性循环中,反复伤害孩子。”
没有完美的父母,只有不断努力成为更好的父母。
在面对问题时,家长要能直视自己出现的问题,加以改正,才能更好的呵护孩子健康成长!
官宣!品牌沉淀到品牌升级,婉晴心理教育正式升级为家易合心理教...
公益活动丨家易合教育“好孩子养成记,做成长型思维父母”公益讲座顺利举行!
再度受邀丨家易合教育“助力中考,赢在父母”大型公益讲座顺利举行!
婉晴线下课系列丨家易合心理教育“智慧父母研习会”成功举办!
公益活动丨家易合教育“助力高考,赢在父母”大型公益讲座顺利举行!
官宣!婉晴心理教育正式升级为家易合心理教育!
「婉晴公益日」每周六给孩子一个治愈自己的机会
婉晴头条丨热烈祝贺许蔚虹教授入驻婉晴心理研究院!
婉晴品牌新闻丨河南智库教育研究院与婉晴教育集团达成深度战略合作
【喜报】 热烈祝贺国内著名心理专家许蔚虹教授正式签约婉晴心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