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看到一个扎心话题:“为什么孩子越大,越不愿和父母说话?”
相信这是跟多家长都遇到的问题,自己一说话,孩子就嫌烦,特别是一些年纪稍大的孩子,甚至会和父母顶嘴或争吵。
现在的孩子,见识多,懂得多,父母轻易唬不住,动不动就顶嘴,捂耳朵,闹脾气,让家长蹭蹭冒火。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需要得到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如果家长一味的说教,孩子将不再愿意和你敞开心扉。
好好说话,是父母一生的必修课。
做父母,最恼火的就是你说话孩子听不见!你一张口孩子就嫌烦!
有人对中国式父母的相处模式做了总结:
缺乏沟通,不善表达,羞于说爱。
也许父母原本的用意是要鼓励孩子,没想到话到嘴边,却说出了不少伤人的话。
相声演员于谦在一期综艺上聊到“为人父母”的话题。
大家没想到,在舞台上侃侃而谈的于谦,在儿子面前却翻了车。
当被问到:“你最怕儿子和你说什么?”
于谦说:“我最怕他什么也不说。”
每次问儿子,学校生活怎么样?儿子的回答永远是“挺好的”、“就那样”,剩下的再没其他话可说了。
于谦无奈地感慨,这个是他最害怕的,因为你不了解孩子,自然也进入不到孩子的世界。
很多时候,表面看是孩子不懂事,实际上,是家长的沟通方式让孩子感到“窒息”。
而大多数的父母,都败在了唠叨上面。
很多话讲一遍就足够了,虽然知道父母是为了孩子好,但说的次数多了,孩子心里不知不觉就烦,从而产生逆反情绪。
认识一位妈妈,她说不知道该如何跟孩子相处了,总觉得自己是吃力不讨好。
孩子今年十三岁,在上初中。但从她儿子的行为来看,表现的一点也不小孩。
吃饭时,孩子就会对妈妈的饭菜挑三拣四:“怎么又吃这个菜?你就不能做点好吃的吗?”
有时候吃饭,妈妈想跟儿子聊聊学校的事情,开口问不上几句话。
她儿子就不耐烦的说:“你又说吃饭的时候不要分心,还老问我问题干嘛,还能不能好好吃饭?”
听到孩子这句话妈妈也急了:“我是你妈,怎么就不能问了!”
最终的结果大家可想而知,只能不欢而散。
其实,唠叨是把小刀子。刀再钝,也架不住天天补刀。
耐力好的孩子,能左耳进右耳出,耐力不好的孩子,就只能顶撞父母,出言不逊了或者叛逆不听话。
所以家长要少唠叨孩子几句,孩子遇到问题自然就会跟父母沟通了。
如今经济条件好了,时间一长,孩子就会觉得父母只会给他们物质上的满足,根本不知道他们真正想要什么,所以就不愿意和父母交流。
事实上,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情感上的需要比物质上的需要更重要,所以父母一定要花更多的时间陪孩子。
毕竟他的成长很快,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机,就很难得到弥补,所以父母绝不能忽视与孩子的情感交流。
一个小学门口就发生了这样一幕。一位开着豪车的母亲,到学校去接自己的孩子。小男孩从门口出来,特别开心地跑到母亲身边,想要和母亲分享学校的事情。
没想到母亲直接打断孩子说,赶快上车,别磨磨蹭蹭的,妈妈赶时间。
这个时候小男孩的表情明显黯淡了下来,特别委屈地对母亲说,你理我一下好不好?
但是妈妈却着急赶回家工作,所以并没有理会孩子。
可想而知,这个孩子在每次和妈妈交流都得不到回应后,日渐也就不会在给妈妈分享自己的感受了。
也有父母说了,自己在生活中是很关心孩子的,并不会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
但孩子一哭,就抱孩子,孩子不高兴,就马上哄孩子。这些都不能算是真正的沟通,只能算是对孩子的溺爱。
大人经常以为,和孩子说很多话,就是沟通了,其实都是家长自己讲,自己爽,孩子只能作为听众默默承受。
因此,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理解孩子的情绪。
大人有自己的情绪,这是正常的事情。孩子也有孩子的情绪,家长要及时关注孩子情绪的变化,给孩子适当的引导。
比如当孩子取得了好成绩特别开心的时候,可能会和父母表达这样的喜悦。
有的父母却说,下次考个更好的成绩才值得开心!这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打压。
家长如果忽视了情感的沟通,可能会导致和孩子沟通障碍的问题。
而注重情感的沟通,可以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和孩子的交流中,不能平等地和孩子进行交流是许多父母很容易忽视的事情。
而强制式教育可能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导致学生在学校环境中感到不被理解和接纳,从而影响他们的自我认同和自尊心。
家长总是喜欢为孩子做决定很多父母或多或少都喜欢帮助孩子做大事或小事,总是认为孩子还小,很少会关注孩子的感受。
但这样会让孩子觉得他的自主性受到了侵犯,更会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不但不愿意和你交流,更想挣脱父母的“管束”。
央视教育纪录片《镜子》中,14岁的泽清说:
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相似。
“强迫式”教育是孩子被动接受教育,让孩子对学习变得麻木,变得无趣,每天就只能像“木偶”一样的学习和生活,使孩子失去了探索和学习的乐趣,还会产生厌学的情绪。
可以把话语改变一下,“赶紧去把碗洗了!”(提出命令)换成“如果你能快点把碗洗了,真是帮了妈妈一个大忙呢!”(提出请求)。
“后天就考试了,你竟然还有心思看电视?”(表达评论)换成“还有两天就要考试了,看电视帮你放松放松挺好的(表达事实),但是别忘了把错题本复习一遍。(提出请求)”
心理专家马歇尔·卢森堡曾说过: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因此,父母在与孩子相处过程中,要少一些命令,不然将会和孩子越走越远。
没有人喜欢被别人呼来喝去,孩子也一样。
尤其随着孩子长大,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命令的口吻,会让他们感到冒犯。
这个时候,孩子的不愿意说话,就是对父母的说教、命令做无声的抗议。
如果父母的语气太过强硬,还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用行动捍卫自己。
很多父母终其一生都在孩子的心门外徘徊,他们没有找到钥匙,却怪孩子难以沟通。
我们每天都在和孩子说话,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和孩子说话。
我们也要经常反思,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才能更好的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官宣!品牌沉淀到品牌升级,婉晴心理教育正式升级为家易合心理教...
公益活动丨家易合教育“好孩子养成记,做成长型思维父母”公益讲座顺利举行!
再度受邀丨家易合教育“助力中考,赢在父母”大型公益讲座顺利举行!
婉晴线下课系列丨家易合心理教育“智慧父母研习会”成功举办!
公益活动丨家易合教育“助力高考,赢在父母”大型公益讲座顺利举行!
官宣!婉晴心理教育正式升级为家易合心理教育!
「婉晴公益日」每周六给孩子一个治愈自己的机会
婉晴头条丨热烈祝贺许蔚虹教授入驻婉晴心理研究院!
婉晴品牌新闻丨河南智库教育研究院与婉晴教育集团达成深度战略合作
【喜报】 热烈祝贺国内著名心理专家许蔚虹教授正式签约婉晴心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