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热线
0371-55689707
首页 > 新闻动态 > 家易合科普 > 正文

家庭教育|最毁孩子的六种父母,你中招了吗?

家易合科普2023-10-27

许多父母满嘴是爱,却面目狰狞。多少父母,以爱之名,却在不知不觉中,让孩子遍体鳞伤。


家长的教育是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的,有的妈妈能让孩子更好的成长,但是也有的妈妈会对孩子造成不可逆的打击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都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但教育孩子是一门大学问,



下面六种父母真的要改改了,否则子女将来的成长、成就,很可能与您的期望南辕北辙


2.png

爱唠叨的父母


经常听到有些父母抱怨,说了很多次,孩子就是不听。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的确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犯各种各样的错。


比如:上完厕所,忘记冲;吃饭之前,不记得洗手;写作业拖拖拉拉;做事磨磨蹭蹭;成绩跟不上;见人害羞不敢说话等等。


为了帮助孩子纠正坏习惯,父母就像踢足球似的,人盯人的跟在孩子后面“唠叨”:


陪他们写作业,盯着他们写每个字;催他们动作快点,要迟到了;提醒他们,记得洗手......


结果,往往是越说越坏


child-1439468_640.jpg


孩子没有如我们预料中的变得越来越好,反而让亲子关系陷入了困境。


他们开始讨厌父母在身边,也会用他们小小的力量,与父母对抗。


做任何事,都开始没有耐心;有一点困难,就烦躁不安,或是容易放弃。


在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超限效应”,指的是由于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人们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父母的“唠叨”,刚开始孩子或许会听,时间长了,便会厌烦,也就是这个道理。


children-403582_640.jpg


苏格拉底说:“上天赐给每个人两只耳朵,而只有一张嘴巴,就是要求人们多听,少说话。”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善于看见孩子的父母,更懂得听孩子说,比说给孩子听,更容易得到孩子的支持。


好的父母,不多说,会倾听,把成长的机会留给孩子自己去判断。


2.png

爱比较的父母


父母之间的绝大多数话题就是孩子,回到家里就会不自觉的说:


“别人家的孩子学习这么好,你怎么这么差?”、“别人家的孩子什么都会做,你什么都不会”等等。


殊不知,经常这样抬高别人、贬低自己,会让孩子很反感、也很失落,觉得自己哪里都不如别人,久而久之会变得非常不自信。


家长应该多鼓励多表扬孩子,每个孩子的天赋都不一样,孩子也不可能每一项都要全能,只要他们开心快乐的成长,比什么都重要。


mom-20666_640.jpg


少年说》中,有个男孩说:“每次我数学考满分,我妈却总是会说,很正常,别人比你厉害的多了去了。”


实际上,这个男孩本身就是一名“学霸”。


彼时,台下的妈妈回应道:“我就是怕你骄傲,想让你更努力。”


男孩委屈的哭了:“但你也不能只看我的短处,不看我的长处啊!”


可想而知,孩子是憋了多久,才在众人之下,控制不住的流下了眼泪,并向妈妈发出这样无力的控诉。


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差,他们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也往往来源于父母的评价。


child-3089972_640.jpg


真正能激励一个人越来越好的,往往是那些正面的鼓励


2.png

爱打骂的父母


古人云:打是亲骂是爱。


这给多少父母找到了理由去随意肆放自己的情绪,动不动及冷暴力,一点小事情就发脾气,整个家庭的氛围格外紧张。


在这种不和谐的家庭中,孩子的神经异常的紧张,充满恐慌,什么事情都要看脸色,大气都不敢出,不说智力发育了,连身体发育都成问题。


这样的孩子会很阴冷消沉,变得越来越戾气。


coloring-5017864_640.jpg


父母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制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的生活中充满爱。


不可否认,孩子每天都会有无数种方法,让父母生气到想把它塞回肚子里,“打骂”或许最速成,但也是父母对教育孩子无能为力、缺乏耐心的表现。


而打孩子根本起不到教育作用,它只会伤害孩子,让孩子产生反社会行为、具有侵略性、以及心理健康问题等。


打一顿,孩子或许会怕,或许会服从,但仅此而已。


孩子服从的,是父母强于他的身体;怕的,是父母打孩子时,面目狰狞的样子。


parents-and-children-1794951_640.jpg


看得见的伤痕,迟早会愈合,心灵上的伤,却是会发芽。


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教育的父母。


所有的父母都应该懂得,“打”获得的成果,永远是一时的,只有让孩子得到尊重,懂得自重,才是成功的教育。


2.png

忽视孩子的父母


家长应该明白,当孩子不理会父母时,其实孩子是在让父母体会被忽视的感觉


一些父母只顾着忙自己的,从不去体会孩子的心理需要、内心感受。


这类型父母导致这些情况的出现,一则可能是自己被生活所累,无暇顾及孩子更细腻的心理和精神内在需求。


二则可能没有这样的意识,儿童观不太正确,认为儿童只是白纸一张,不懂事,吃饱喝足就可以了。


有一种孩子,从小不缺吃穿,却长期身处饥饿。


beautiful-1687993_1280.jpg


最可怕的暴力,往往无形。


我们能够拼尽全力,尽可能的给孩子好的物资条件,却忽略了。


一个孩子真正渴望的,往往是父母的陪伴、理解、看见和支持,精神上的满足,比物质上的获取,要重要得多。


爱孩子,就请蹲下身子,脱下父母高高在上的外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观察这个世界,体会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与孩子一起成长。


如果你感到,教育孩子力不从心,心力交瘁,那么,你的教育就是错误的。


如果你的孩子感到,被父母管教,是一件时刻想逃离的事,那么,你就应该反思自己所谓的“爱”。


stop-children-suicide-2780142_640.jpg


2.png

不陪伴孩子的父母


陪伴是什么呢?所谓的“”就是和一个人在一起,而“”也有相同的意思,但也表现出来一种永恒的状态。


现在很多儿童教育专家强调:


父母在和孩子相处过程之中,一定要懂得陪伴的重要性,有的专家甚至表示如果在孩子10岁之前不陪伴孩子,将来可能会后悔终生。


毕竟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陪伴也极其重要。


bed-1853907_640.jpg


很多父母为了生活,就把孩子放在家里跟爷爷奶奶在一起,通常一年才能见到孩子一次。


虽然爷爷奶奶也会对孩子很好,但是父母对孩子的意义和爷爷奶奶对孩子的意义是不同的。


如果孩子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在缺乏父爱和母爱的环境下长大,很可能会造成很多心理问题


boys-286245_640.jpg


周末和朋友去郊游,朋友的孩子在我们聊天时,吵着要玩手机,为了不让他再来吵,就把手机给他玩了。


就因为这个事,我们交流了好一会,朋友感叹说,孩子在家每天都会吵着要手机,本来想让他出来接触接触大自然,但是孩子都出来了还是想着要玩手机。


我想,会给孩子玩手机的理由,无非就是因为孩子太吵闹了,不想让他们来烦自己,这也就造成了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孩子现在成了低头族了的原因了。


students-1807505_640.jpg


其实很多事情我们作为父母都是可以做的,只是如果当我们不愿意再花更多时间陪孩子的时候,我们就会与孩子越来越疏远。


因为当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他们需要陪伴,如果不是父母,那么就会被其他东西所替代。


这个世间最大的悲哀就是,电子产品慢慢的再替代父母陪伴孩子,希望父母要多警醒!



免费留言咨询